(戏说三国配资证券股票配资,博大家一乐)
说起三国里的刘备,多数人脑子里都会蹦出 “仁义君子”“仁德之君” 这些标签,好像他这辈子就没干过半点不地道的事。
可要是仔细扒一扒正史和演义里的细节,就会发现这人的 “仁义” 水分大得很。
只要别人没顺着他的心意来,那副温文尔雅的面具说掉就掉,露出的真面目比曹操的 “宁教我负天下人” 还让人膈应。
就拿 “借荆州” 这事来说,简直是三国版的 “借钱不还还耍横”。
当年刘备走投无路,哭着喊着求孙权借南郡给他当落脚点,还拍着胸脯保证 “等我拿下益州就还”。
结果呢?他占了益州后,孙权派鲁肃去要地盘,刘备立马翻脸不认人,说 “我还没拿下凉州呢,等拿下凉州再还南郡”。
这话说得比赖账的老赖还理直气壮,气得孙权直接派兵抢地盘,最后刘备没办法才割了三郡出来,可心里早就把孙权记恨上了。
展开剩余72%你说这叫什么事?合着只有他刘备的难处是难处,别人的好心都成了驴肝肺?
更让人看清他面目的,是对待庞统的态度。
庞统号称 “凤雏”,跟诸葛亮齐名,按理说刘备该把他当宝贝才对。
可就因为庞统没顺着他的意思说话,刘备当场就炸了毛。
当年刘备攻蜀,在涪城大摆庆功宴,喝高了就跟庞统炫耀:“今天这宴会够痛快吧?”
庞统没给他留面子,直接怼回去:“把讨伐别人的地盘当乐子,这可不是仁君该干的事。”
这话戳中了刘备的痛处,他立马拍桌子骂人:“当年武王伐纣还办庆功宴呢,难道武王也不是仁君?你少在这胡说八道,赶紧滚出去!”
就因为庞统说了句实话,刘备连基本的君臣礼仪都不顾了,直接把人赶出去。
后来他冷静下来,知道自己错了,又不好意思认错,就找庞统搭话:“刚才咱俩吵架,到底是谁的错?”
庞统耿直,说 “咱俩都有错”,刘备这才借坡下驴,哈哈大笑把这事翻篇。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这哪是认错?分明是怕落下 “容不下贤臣” 的骂名,才故意装出大度的样子。
要是庞统没那么大名气,或者没诸葛亮在旁边帮衬,估计早就被他发配到偏远地方去了。
还有白帝城托孤那出戏,更是把刘备的 “假仁义” 玩到了极致。
他临死前拉着诸葛亮的手说:“要是阿斗实在扶不起来,你就自己当蜀汉的皇帝。”
这话听着感人,实际上句句都是算计。
他知道诸葛亮重名声,绝不会真的夺权,故意说这话,既堵死了诸葛亮的后路,又让诸葛亮不得不拼尽全力辅佐阿斗,还能落下 “信任贤臣” 的好名声。
要是诸葛亮真的表露出半点犹豫,估计当场就会被埋伏的刀斧手砍了脑袋。
纵观刘备的一生,他确实有本事,能从一个卖草鞋的平民做到蜀汉皇帝,可他的 “仁义” 从来都是给别人看的工具。
只要别人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温文尔雅、礼贤下士;一旦别人忤逆他的心意,他就立马露出狠辣的真面目,要么耍无赖,要么装腔作势,要么暗中算计。
比起曹操的 “真小人”,刘备这种 “伪君子” 其实更让人不齿。
毕竟真小人明着坏,伪君子却戴着仁义的面具,背地里干着不地道的事,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说,别再被刘备的 “仁义” 面具骗了。
在乱世里想当皇帝,哪有什么真正的仁君?
刘备的 “弱爆了”,不是因为他没本事,而是因为他明明干着跟曹操、孙权一样的勾心斗角的事,却非要装出一副道德高尚的样子。
这种虚伪的做派配资证券股票配资,比直接的坏更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气。
发布于:江苏省网眼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