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
6月28日,云南省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场推进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举行。当天,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16 个州(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和教育体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单位代表共谋以体为媒、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桥梁之路。
在推进会上,楚雄彝族自治州、曲靖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弥勒市及民族体育工作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为全省各地开展体育促“三交”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本报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2025年2月23日,在起点罗平县体育中心,随着倒计时结束,发令枪响,15000名跑者冲过起跑线,跑进百万亩油菜花盛放的春天 云南日报记者 黄兴能/摄
楚雄州 以体育为媒编织民族团结纽带
楚雄州立足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推动各族群众赛在一起、融在一起,不断深化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楚雄实践。
展开剩余91%深耕基层,拓展民族体育群众基础。加强民族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全州统筹资金增加陀螺场等民族体育运动场地供给,成立多个体育组织,培养900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各族群众参加民族体育活动提供充分保障。推动民族体育深度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和文化节庆活动,创造独特的日常交往场景,禄丰市将舞龙舞狮融入春节、元宵等节日,永仁县常态化举办陀螺、射弩等民族体育比赛,牟定县万人同跳左脚舞的壮观场面,将彝、汉、回等民族的舞步编织成“一家亲”的和谐乐章……全州年均开展民族体育活动150余场,让“天天有锻炼、人人能参与”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日常图景,民族传统体育的根基日益深厚。
以赛提技,提升民族体育竞技水平。搭建“以赛促交、以赛共情、以赛提技”的广阔平台,连续举办10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精心培育了“双柏·石榴红杯”陀螺邀请赛、“南华·石榴红杯”高脚竞速邀请赛、武定的彝族式摔跤和斗牛大赛等民族体育品牌赛事。加强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将楚雄师范学院作为州级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针对陀螺、秋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民族健身操等重点项目进行系统训练和科学培养,不断提升民族体育竞技化、专业化水平。在全国、全省民族体育赛事活动中,楚雄州陀螺、秋千等优势项目屡创佳绩,精心编排的表演项目《搭火把》《菌儿丰收赛》,分别荣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
融合创新,活态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积极推动传统体育融入校园、社区与文旅产业,实现其文化价值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在校园传承方面,将民族健身操、板鞋竞速等纳入课间活动,让各族学生在协作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在社区交流方面,鼓励各族群众开展民族体育技艺交流,使民族体育成为代际传承、互学互鉴的“活教材”;在文旅融合方面,创新打造特色体验场景,开发主题体育旅游线路,将民族体育融入景区建设内容,2024年全州有6个项目入选省级体育旅游精品,多个民族文化体育活动获全省推广,真正实现了文化相通、美美与共,各民族体育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勃勃生机,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体育有形,团结无声,文化恒远。楚雄州将持续深耕体育促“三交”实践,不断拓展参与广度、提升竞技高度、传承文化深度,让各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的甘露,为全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楚雄经验。
弥勒彝族摔跤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荣获“2025云南体育文化优秀民族项目”称号 弥勒融媒供图
曲靖市 打造体育赛事体系拓展“三交”业态
曲靖市以打造丰富多彩、惠及全民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为抓手,持续打响“珠江源头·旅居曲靖”品牌,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高位统筹谋划,推动体育赛事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把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曲靖市打造“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的重要内容,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重大体育赛事积极主动协调省民族宗教委、省体育局等省直部门共同主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体育赛事筹备、组织、宣传等各个环节,不断扩大体育赛事的参与面和影响力,推动各民族在体育互动中增进感情,在体育实践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特色品牌引领,着力打造“以赛促融”曲靖典范。着力构建赛事体系,先后引进世界铁人三项赛、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世界网球锦标赛等多项国际A级赛事,常态化举办“千人麒麟舞”、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成功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2024年全市举办国家、省级体育赛事10余场,参加总人数47.5万余人。着力提升赛事内涵,在各类赛事举办期间,同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主题摄影作品展、民歌展演、非遗文化展等活动,2025罗平马拉松赛期间特邀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参加开幕式,并在全市进行巡回演讲,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体育赛事已成为曲靖各民族最广泛、最自然、最直接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创新工作举措,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积极探索体育赛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方法、新路径,结合地方特色,创新提出打造“路跑之城”目标,启动全国首个地级市户外运动系列赛事IP——“云南曲靖四季跑”路跑赛事活动(第一季·春天花海乐跑季、第二季·夏天清凉乐跑季、第三季·秋天丰收乐跑季、第四季·冬天阳光乐跑季),在每个赛季中全方位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等成果。同时,充分利用赛事直播、纪录片、社交媒体互动等现代传播手段,深入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故事、曲靖故事,持续推动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量”。
下一步,曲靖市将继续发挥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优势,不断丰富和拓展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与形式,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凝聚共识、汇集力量。
彝族左脚舞大赛为云南省优秀体育文化项目,当左脚舞旋律响彻全场,各族群众以歌舞传情、以舞会友,携手唱响民族团结、文化共融的时代强音 楚雄融媒供图
瑞丽市 以体兴边绘就新时代兴边富民画卷
瑞丽市利用边境口岸城市的独特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将体育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聚焦增进共同性的导向开展系列探索和实践。
深度打造跨国赛事IP,强化“稳边”根基。依托中缅边境地缘优势,精心培育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赛事。持续举办中缅瑞丽—木姐跨国马拉松赛,活动中各族群众以歌舞表演等形式共乐共享,自2017年举办以来已形成“跨国跑”品牌,累计吸引中缅等国近60万名跑者参与。精心组织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邀请赛、“七彩云南”国际双城自行车赛、中缅胞波足球赛藤球赛等常态化赛事,让跨国赛事成为民间“胞波情谊”的具象化载体,将边境城市的区位优势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交流窗口。
文化赋能体育活动,丰富“润边”内涵。将体育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将孔雀拳、抵棍、扭棒等传统体育融入各类节庆文化活动中,在体育赛事中广泛开展各民族非遗展演,在边境村寨建设集体育运动、文化交流、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国门文体广场”,让各族群众在共赛共乐中促进文化相通。深挖蕴含祖国“大一统”思想的历史资源,开展“体育+研学”活动,组织相关赛事参赛选手到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等参观,使体育赛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流动课堂,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体育惠民富民协同推进,夯实“富边”基础。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瑞丽国际文体中心项目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瑞丽20个边境幸福村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提升乡村体育赛事经济功能,依托勐秀山越野跑、越野摩托车邀请赛、乡村青少年足球赛、象棋公开赛等赛事,带动乡村每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有条件的村落依托户外徒步线路开发“体育+民宿”业态,使边境村寨从“交通末梢”变为“旅游节点”。探索“体育助农”模式,推动乡村各类赛事深入开展,将皂角米、回龙茶、稻花鱼等特色农产品作为奖品,组织农户现场展销,奖金以农产品代金券方式发放,多措并举促进农户增收。在瑞丽,体育已经成为连接经济发展与边民增收的重要纽带。
下一步,瑞丽市将聚焦兴边富民目标,让体育成为强边固防的“稳定器”、边民增收的“助推器”、文化交融的“黏合剂”,把体育促“三交”工作做得更深更实。
瑞丽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邀请赛期间,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云南乐章 云南日报记者 娄莹/摄
弥勒市 “体育+”聚人心增团结促交融
弥勒市以“体育城”建设为抓手,探索和践行“1234”工作法,走出了一条“体育搭台、文化铸魂、群众参与、融合发展”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
坚持“一条主线”,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体育城”建设纳入市委“1377”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这一核心要素的标识引领及凝聚驱动作用,将传统民族节庆元素深度融入“体育城”建设,推动形成各民族群众共建共享的体育促“三交”工作格局,民族团结、精神相依、人心归聚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坚持“两化同步”,夯实体育促融“硬支撑”。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深度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城乡一体化和镇村体育设施标配化水平。大力招引体育产业项目落地,与中体集团、省体育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高空跳伞基地、云南省科技体育飞行运动基地,东风韵国际网球小镇落地,西三甘思咪哚(意为“快乐吉祥”)民族体育公园建成投用,太平湖汽车拉力赛道等项目加快推进。彝族阿细祭火节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族项目,阿细跳月节、彝族摔跤节连续3年获评云南省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体育促“三交”支撑载体逐步构建成型。
坚持“三线联动”,搭建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将阿细跳月、彝族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赛事活动,打造3条户外运动线路,串联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培育出云南省青少年“奔跑吧·少年”摔跤锦标赛、“甘思咪哚”民族传统体育联赛等一批民族元素浓郁的地域品牌赛事,弥勒四中体育节彝族祭火表演引爆全网,组建全省第一支中学生毽球队并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展现出旺盛活力。
坚持“四维交融”,拓展交融发展“新路径”。聚焦各民族“有形交往、有感交流、有效交融、有机互嵌”四个维度,深入实施“体育+”战略,将阿细跳月、斗牛、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深度嵌入旅游旅居、餐饮消费等业态场景。被列为中国十佳体育旅游目的地、云南省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云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云南省体育旅游目的地。2024年以来,举办各类活动赛事100余场次,带动一批民族元素浓郁的新型乡村旅居、创作研学等业态不断涌现,半小时体旅融合消费环“长尾效应”充分释放。
下一步,弥勒市将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拓展品牌赛事体系,丰富“体育+”业态场景,全力争做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
香格里拉赛马会文化历史悠久,是一场集体育竞技、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 迪庆融媒供图
周海鸥 用体育架起“连心桥”
我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委政策法规科科长,作为一名基层民族体育工作者,从一名普通观众到参与者,再到民族体育赛事组织者,我深切体会到体育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促“三交”,重在共同参与。刚到迪庆时,我便被热情的央宗阿姨拉去参加镇上的“民族团结杯”篮球赛,我开玩笑说:“您让我参加篮球赛,这不就是让对方赢吗?”央宗阿姨那句“输赢排第二,街坊邻居一起比赛的过程更重要”深深打动了我。球场上,不同民族的乡亲们一起比赛、拼搏,一起喝彩、欢笑,让“见面打招呼”的邻里情,升华为“见面有话说、有事能商量”的伙伴谊。
体育促“三交”,重在交流互鉴。在组织迪庆州民族体育赛事期间,我认识了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传统弩一等奖的砖厂工人鲁主。一战成名后,经常有全国各地的射弩运动员和爱好者来请教,他总是倾囊相授。我问他,你不担心别人把你的本领都学去?他笑着说:“弩弓各民族都喜欢,本就应该用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广交各族朋友。”如今,迪庆每年举办各类体育文化活动超过200场,打造了香格里拉赛马节、德钦格萨尔射箭节、民族团结村运会等具有全国吸引力的品牌赛事,各民族在竞技中相遇、在合作中相知,不断拓展着“三交”的广度和深度。
体育促“三交”,重在共建共享。每年在端午赛马节、金秋赛马会上,总能见到香格里拉呀啦嗦民间马术队“女锅头”(马帮帮主)吾姆的身影。马术队疫情期间濒临倒闭,但她从未放弃,总对我说:“民族马术不能断,它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历史和符号。”
去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在迪庆举行,当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为精彩的马术欢呼鼓掌时,她紧紧拉着我的手说:“我这些年的坚持都值得。”如今,马术队在全国、全省赛事上争金夺银,积极教授各族青少年民族马术,这位“女锅头”在共建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马蹄印”。
体育促“三交”,重在情感相亲。在迪庆,4岁的幼童参加锅庄舞大赛,78岁的大爷参与射箭,82岁的奶奶跳着多民族广场舞。我用相机记录着赛场内外的故事,帮各族运动员和观众拍照合影,提供服务保障。傈僳族大爹大妈总喜欢叫我“阿囡”,藏族阿尼阿佳会亲切地叫我“姑娘”,教我各民族语言,给我的服装挂上民族装饰,我感动的同时也体会到,做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以心换心,体育就是打破隔阂的“通用语言”。
朴实的鲁主、坚韧的吾姆,热情的各族乡亲让我明白了:体育促“三交”,核心在“融”,关键在“人”,根本在“魂”。我将继续做好交往扩圈的“搭桥人”,共同体意识的“播种者”,为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绵薄力量。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
发布于:云南省网眼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