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晋中:小常村攻坚战的铁血记忆配资炒股官方网
1948年盛夏七月,晋中平原上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味,晋中战役迎来最关键的战略转折点。在徐向前司令员的指挥下,解放军对阎锡山部队的据点小常村发起总攻,这场战役将决定整个晋中战局的走向。肩负这一历史重任的是以勇猛著称的太岳部队44旅130团,这支经历过百战的劲旅在团长王诚汉的率领下,早已摩拳擦掌。小常村外围,战士们蹲在蜿蜒的战壕里,汗水浸透了粗布军装,但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必胜的信念。
7月16日下午四时整,三发红色信号弹划破天际,总攻的号角终于吹响。随着炮兵阵地震耳欲聋的轰鸣,第一轮炮火精准地砸向敌军阵地,掀起漫天尘土。九连的勇士们如离弦之箭般跃出战壕,在机枪掩护下以散兵队形快速穿越那片死亡地带——五十米宽的开阔地。子弹在耳边呼啸,不断有战士倒下,但队伍依然坚定地向小常村推进。二排长柴光耀身先士卒,率领战士们采取\"三三制\"战术,以班为单位交替掩护前进。他们如一把尖刀,仅用二十分钟就连续攻克七座院落,将负隅顽抗的阎军逼入绝境。当看到敌人从窗口颤巍巍地伸出白旗时,年轻的战士们忍不住欢呼雀跃。然而柴光耀沙哑的吼声瞬间冻结了所有人的兴奋:\"不许停!继续冲锋!\"这位经历过长征的老兵深知,战场上的仁慈只会带来更多牺牲。
展开剩余71%夺取十字路口土地庙的战斗堪称教科书般的突袭。二排战士们以手榴弹开路,机枪组进行火力压制,突击组则从侧翼包抄。庙内一个排的守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黑洞洞的枪口指住了后背。这时,满脸硝烟的杨倌发现了被遗弃的两门75毫米山炮,这个从小给地主放羊的苦孩子兴奋得手舞足蹈。没人知道这个爱说爱笑的\"羊倌\"其实已经身中三弹,直到鲜血从他破旧的军帽下渗出。当副班长刘维贤要为他包扎时,这个倔强的少年竟一脚踢开战友,抓起缴获的步枪又冲向了枪声最密集的北街。
在后方,炊事班长吴福有正扛着一筐手榴弹拼命追赶部队。这个三十多岁的老兵右臂的伤口还在渗血,却坚持要上前线。\"小杨倌!给老子留几个敌人!\"他洪亮的嗓音穿透了爆炸的轰鸣。北街的战斗已进入白热化,阎军依托青砖大院的坚固防御负隅顽抗。子弹在狭窄的街巷中织成死亡之网,不时有冷枪从屋脊的瓦缝中射出。柴光耀指挥机枪组占据制高点,爆破手用炸药包炸开一道道院墙,战士们如潮水般涌入敌阵。他们的战术配合堪称完美:三人一组,一人警戒,一人投弹,一人冲锋,将负隅顽抗的敌人逐个击破。
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出现在村外的高粱地。三百多名阎军步兵在骑兵配合下发起反扑,马蹄声震得地面都在颤抖。二排立即组成环形防御,杨倌和吴福有这对\"黄金搭档\"大显身手——前者精准的手榴弹投掷配合后者老练的机枪点射,将冲锋的敌骑打得人仰马翻。最危急时,两人甚至冲入敌群捡拾未爆的手榴弹继续作战。硝烟中,受惊的军马四处奔逃,垂死的敌兵在血泊中哀嚎,而解放军战士们已经越过这片修罗场,向着敌人指挥部挺进。
在接下来的巷战中,两位英雄创造了战场奇迹。他们先是智取藏有迫击炮的院落,吴福有假扮军官用山西土话喊话,杨倌则从房顶投下集束手榴弹。当四十多个俘虏垂头丧气地走出院子时,当地老乡又报告了新的敌情。在一座三进的大宅院里,他们遭遇了最顽强的抵抗。吴福有灵机一动,用缴获的军官证骗开大门,杨倌趁机翻墙而入。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祠堂——两个阎军军官竟蜷缩在祖宗牌位下装死,被吴福有用枪托\"请\"出来时,还撒出大把金票求饶。\"狗日的汉奸!\"老红军怒骂着扯下他们的领章,这些曾经欺压百姓的\"老爷\"此刻抖如筛糠。
夕阳西下时,小常村终于飘起了红旗。战后统计显示,仅二排就毙伤敌军百余人,缴获山炮2门、迫击炮4箱、骡马56匹。杨倌因作战勇敢荣立二等功,吴福有获三等功。他们的故事后来被载入《十大王牌军》,成为解放军军史上\"三猛战术\"的典范战例。今天,在小常村战斗遗址的纪念碑上,依然镌刻着这些普通战士的名字,他们用热血诠释了什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这场战役不仅粉碎了阎锡山固守晋中的美梦,更展现了解放军官兵高超的战术素养和坚定的战斗意志,为后续解放太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网眼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